今年大学就业率99%是真的还是假的?

发布时间:2023-11-01 10:49:26编辑:姜龙来源:

今年大学就业率99%是真的还是假的?

“考上大学就不愁工作了”,你确定吗?/unsplash今天,几千万高考生完成一次,走出考场。很多人会欢迎期待已久的大学。010-35万与此同时,874万青年完成了四年的征程。有人在2020特别毕业季感慨:“学士服是租的,毕业照是摆的,论文是抄的,实习报告是假的,三方合同是骗就业率的.只有时间是真的,它每天都在告诉我们,青春终将结束。”

在这一点上,屡次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大概最能理解——母校辉煌的99%就业率,真的与我无关。暴跌到20%到30%后,就业率还敢竞争吗?对于今年大部分高校来说,可能很难拿到99%就业率的高分。

上个月初,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其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“《致校友倡议书》”。文中提到,截至5月25日,该校本科就业率为35.17%(其中签约率仅为14.48%),研究生就业率为48.53%。因此,学院希望发挥校友优势,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资源。

官员们求助的不仅仅是这所学校和一所大学。在过去的几个月里,中国的许多大学,如重庆工商大学、华东政法大学和Xi理工大学,都向他们的校友发送了求救信号。之前有40万毕业生,共计874万毕业生。之后,2020年的求职季确实比以前残酷多了。在BOSS直聘的《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》中,也提到了“2020年应届毕业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”。

其中,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3月31日,春季招聘季(自2月3日起)主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长56%,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22%。2013年3月8日,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程系体育馆举行,两万名学生挤满了会场。/图宠创意

根据目前部分高校公布的学生就业情况,山东科技大学近400名毕业生中,协议就业率为23.57%,本科考研率为49%。延安大学2020届毕业生整体签约率超过54%,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.这些数字显然与往年同期的就业成绩相差甚远。当然,从年初开始,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,整个社会都在担心,都在努力稳定就业率。

首先是扩招的威猛出击。考研官方宣布扩招18.9万人,硕士生招生增长接近20%,远高于往年的5%,专科生招生一举增加32.2万人。不久前,中国人民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,确定博士招生人数,今年博士生招生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人。

为毕业生提供独立的就业环境和发放补贴等地方措施也纷纷效仿。比如北京出台“京八条”,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创业。最近几天,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网站都发布了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》。其中,更新了“自主创业”和“自由职业”的统计指标,开网店被纳入自主创业范围,网络营销人员、微信官方账号博主、电竞工作者成为自由职业的新选项。

乍一看,找工作无所适从的广大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失业了。注册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只需要几分钟,他们马上就能开始自己的工作。然而,当你兴高采烈地结束一天的工作时,问题就来了。这——的自由职业谁来买单?如果公众号被封,是否意味着失业?失业保险,会有我们公共博主的副本吗?99%的就业率是怎么来的?

稍微改变一下统计方法,多点微信官方账号博主,就业率就能提高一点。所以把这个数字提高到90%似乎不是太难。网易数字阅读梳理了2017年全国100所高校的本科就业率,将这些高校分为五类:“985”高校、“211”高校、普通本科、民办本科、独立学院。结果显示,各类型大学的本科就业率基本都高于95%。

说白了,就业率不到90%,学校可能不好意思招生;踏入95%大概被认为是踩了及格线;毕竟大家的目标都是99%起步。就业率在1999年首次被写入中国大学史。当年教育部第一次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排名,数据来源是就业协议。

当时也恰逢大学扩招,但4年后,扩招下的第一批毕业生就业率较前一年明显下降,让高教界紧张起来,开始掌握就业相关的数据指标,也逐渐开始被捧为神坛。2004年,教育部发布《2003-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》,提出“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”。

以后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,就业指标将逐步与高校经费挂钩。同年6月,教育部对《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》号进行了修订,将失业率和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。毕业生越来越多,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每年也在增加。/unsplash

一方面高校的发展需要好看的就业率,另一方面宽松灵活的统计方法可以产生亮眼的数据。就这样,过度美化的就业蛋糕陆续出炉,学生“就业”的方式更加眼花缭乱。此前《中国青年报》曾在2003年8月8日报道,江西某大学给毕业生立下“规矩”,劳动合同必须在规定日期前交到学校,否则不给学生发毕业证。

新华网2004年9月16日的一篇报道也指出,北京某大学毕业班30人中,只有7人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,但学校给出的“就业率”却高达80%。因为那些只提供“就业意向”证明的学生,都被列入了“已就业毕业生”的范围,而且证明基本都是编造的,学生并没有实际找到工作。

直到今天,没有劳动合同不给毕业证,强行“被录用”的戏码还在上演。很多大学生从来没有想到,自己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前,被母校上了这么一堂“社会”课。不久前,教育部下发通知,要求高校不得强制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,并禁止各种“提高”就业率的刁钻操作。

毕业生为这一规定叫好,但回到现实,还是有学生“被电话QQ轰炸找工作”“师范毕业的服务员”“报名去楼下超市”。相对于那些敢于用实际数据说话,积极寻求校友和社会帮助,帮助学生寻找出路的大学,这些盲目刷就业率,觉得一切都很好的大学,可能并不在乎学生是否真的落实了自己的工作。

他们只是想拿到kpi,从中获得资金,也成为了虚高就业率的燃料。虚高的就业率必须用目前国内高校的就业率计算方法来根治,基本是各个学校统计,层层上报,最后由教育部汇总后公布。说白了,这更像是你参加比赛,汇报自己成绩的比赛。没有外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,高校必然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。

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分为协议和合同就业、自主创业、灵活就业、继续教育、暂时失业、待就业六类。但“自主创业”和“灵活就业”的“可操作”空间,可以从“开通微信官方账号即就业”这个标准看出来;“上学”——在国内读书或者出国留学也算就业;把七七八八的去向加起来,这个“率”很难高。

从就业率的计算公式来看,高校毕业生就业率=(毕业总人数-未就业毕业生人数)当年毕业总人数100%,但只包括了第一届毕业的毕业生,统计时间仅为学生离校前和当年12月。这种统计方法,一方面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跟踪,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学校只为眼前利益而行动。事实上,就业率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,一些地方和高校也进行了新的尝试。

比如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,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科院作为第三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统计。这个过程并不像大部分高校那样“自解”,而是有更多独立客观的因素。如何计算就业率是个问题。/unsplash参考国外大学就业率统计。比如哈佛大学把升学和后续学习分开列出,不计入就业率统计。

在统计层面上,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2001-2002年毕业生就业报告不仅统计了毕业生就业率,还调查了工作薪酬、工作性质、工作区域和找工作的途径。

为了克服就业信息统计中的“时间限制”,美国院校一般以毕业生在毕业后某一时间的就业情况作为调查对象,以避免初始就业率带来的误差,更具体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。最麻烦的是,悬在高校就业率头上的刀数是——,不仅影响招生规模、专业设置、教学评价,甚至经费分配、领导政绩。

这些联想当然没有错,但是简单粗暴的联想必然会出问题。如果顶层的评价体系不做一些适当的改变,就业数字带来的各种困惑和压力会不断转移到学生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