刎颈之交:源自史记的友情典范

发布时间:2024-09-02 14:39:29编辑:米泰来源:

在《史记》中,司马迁精彩地描述了廉颇请罪的过程,其中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”这两句话,被后人广泛引用,以形容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。这就是“刎颈之交”的故事。

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,赵国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。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任务,使和氏璧完璧归赵,因此受到赵王的重用,被封为上卿。这引发了赵国武将廉颇的不满,他多次试图找茬与蔺相如冲突。然而,蔺相如以国事为重,避免了与廉颇的矛盾。最后,廉颇负荆请罪,两人因此成为了“刎颈之交”。

刎颈之交:源自史记的友情典范

“刎颈之交”是一个深刻的词语,刎颈意味着割断脖子,交则代表着交情和友谊。这个词语用来比喻那些可以共同经历生死、共患难的朋友。它来源于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并且在用法上属于偏正式,常常作为宾语使用,并且含有褒义。

当我们想要形容两个朋友之间的友情深厚时,我们可以使用“刎颈之交”这个词语。例如:“这两个朋友如刎颈之交般的忠诚。”它也有一些近义词,如“患难之交”、“良朋益友”和“莫逆之交”,以及一些反义词,如“素昧平生”、“素不相识”和“萍水相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