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清明节来历:古代起源与晋文公的传说

发布时间:2024-07-10 17:09:27编辑:丁莉来源:

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

关于清明节来历:古代起源与晋文公的传说

清明节,作为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也相仿效,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俗。原本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但在唐朝时期,由于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,而这个日子恰好又在清明前后,两者日子相近,于是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。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,即在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据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,因饥饿昏倒,臣子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给他吃。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,封赏忠臣时却忘了介子推。当重耳想起时,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,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。重耳放火烧山逼他出山,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,上山寻找才发现他和其母已烧死了。在烧焦的柳树上发现了有血诗的衣襟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”。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第二年次日,重耳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复活,赐名“清明柳”,并定为清明节,以祭奠介子推,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。

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等传统习俗外,清明节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这些习俗既富有传统特色又具有地域性差别,但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,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来到祖先墓地,祭奠先人;同时也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,亲近大自然。这种祭祀与休闲相结合的方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敬祖尊贤、感恩思源的一种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