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山堂记:历史的印迹与变迁

发布时间:2024-06-13 17:39:25编辑:淳于纨来源:

平山堂记

乾隆二年冬,大雪纷飞,我滞留在扬州。与友人相约前往平山堂游玩。当时正在疏通运河,小秦淮一带,半为河水所注,又加上大雪,红桥左右的园亭多半被淹没在水中。我离开平山堂已经六年了,堂前的万松已郁郁葱葱。我们在第五泉上徘徊,然后来到东边的平楼里饮酒。松风如丝,飞雪沁人心脾,我们便谈论起平山堂的变迁。历史上平山堂多次搬迁,而关于它的记载并不详细。据陆俨山的记载,扬州平山胡安定祠原本是旧司徒庙改建而成。而元李五峰在《过平山堂故址》诗中说:“蜀山有堂今改作,骑马出门西北行。”自注:“今为司徒庙。”这与陆俨山的记载相符。由此可知,元代已将平山堂改为司徒庙,明代又将司徒庙改为安定祠。所以今天的安定祠,便是前代的平山堂。

我听说扬州旧城曾跨过蜀冈连接雷塘,平山堂便在城内。但到了柴周时期,扬州城的位置进行了改建,那时平山堂便移到了城外。但即使在旧城内,平山堂也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内。杨行密攻打毕师铎时,曾占领了西山以逼近城池,西山便是蜀冈。陆孟俊攻打韩令坤时,也曾在此屯兵。胡身之曾说:“扬州的东南北三面都是平原,只有蜀冈诸山,西接庐州、滁州,占领扬州的人大都沿着山势而来,占据高地筑垒以俯瞰城池。”可见当时的扬州城仅仅只是越过蜀冈而已。而到了明代城池迁移之后,平山堂便完全在城外了。李庭芝曾担任过间使,他曾指出前代有人占据平山堂居高临下攻打城池的战术,于是他便越过西山修筑堡城以守卫扬州城。这就是现今被称为堡城的建筑。史书记载李全曾攻打扬州,每日坐在堂上,俯瞰州治,如果以今天的堂址、庙址、祠址来印证史书上的记载,地势非常平坦,怎能远望呢?难道是宋朝时平山堂的地势还很高,随着时间的推移,地势才逐渐变得平坦?或者是鉴于以往战祸的教训而人为地将它夷为平地?或者是另有高楼建筑的关系?这些都无从得知了。至于司徒庙中祭祀的五神究竟是谁,我考证了南朝和北朝的历史,王琳被斩首于秣陵(今南京),茅智胜等五人割下他的首级,这和庙中祭祀的五神颇为吻合。但当时的扬州在秣陵和寿春,都不是今天的江都。这也许是误传吧?或者这五人曾在此处驻留并因而得到祭祀吧?或者是另有其他五神?这些都无从得知了。

平山堂记:历史的印迹与变迁

酒意正浓时,我们计划踏雪寻访山后城的遗址。但风色骤寒,山路也被大雪封住了,我们只好返回。友人们要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平山堂之事。唉!春风几度吹拂,陈年遗迹又在哪里呢?我在这里唠叨不已,恐怕会被山神所笑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