捅马蜂窝阅读短文答案:一次对生命尊重的深刻反思

发布时间:2024-05-28 18:39:28编辑:宇文睿来源:

冯骥才,这位来自浙江宁波,祖籍慈溪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,1942年在天津降生。他自幼便对美术、文学和球类运动怀有浓厚的兴趣。高中毕业后,他开始在天津市书画社工作,这段经历使他对民间艺术和地方风俗产生了深厚的兴趣。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,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,同时也是民间艺术的抢救工作者和民间文艺家。

在他的一篇著名作品《捅马蜂窝》中,我们可以观察到作者从“好奇”到“逆反”再到“愧疚”的心理变化过程。马蜂,曾被他视为一只仅仅引起他好奇的小昆虫,但在他捅了马蜂窝之后,他重新认识了这种生物。马蜂并不是他初见的那样无害,它们有着强烈的保护家园的意愿,甚至不惜一切与破坏它们生活的人抗争到底。当他被一只马蜂狠狠地蜇了之后,他更加明白了这一点。

同时,爷爷的讲述也加深了他对马蜂的理解。爷爷告诉他,那只蜇他的马蜂,就是因为他的行为而丧命的。这句话让冯骥才对马蜂产生了新的认识,他感到愧疚,因为他明白自己毁了马蜂的家,使它们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小生灵。

冯骥才通过这篇文章,让我们明白了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,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。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,因为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捅马蜂窝的行为,不仅仅是对马蜂的伤害,更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无视。

文章以捅马蜂窝为线索,从爷爷后院有马蜂窝,到“我”捅了马蜂窝,再到后院又有了马蜂窝,作者精心安排了文章的思路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常常用“捅马蜂窝”这个词语来形容触动不好惹的人或做祸事。

捅马蜂窝阅读短文答案:一次对生命尊重的深刻反思

文章的第一段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,它与课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描述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。在那里,孩子们可以自由地玩耍,探索未知的世界,体验生活的乐趣。

“那多有趣”的“那”指的是头上蒙块布,拿竹竿捅马蜂窝的情景。这种情景在孩子们的眼中,无疑是一种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游戏。

在捅马蜂窝的过程中,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紧张而惊险的场景。从“我”捅马蜂窝的动作,到妹妹怕蜂进屋、关门逃跑的紧张心理,再到马蜂拼死复仇的气势,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紧张而惊险的氛围。

文章中的一句话用了修辞手法,形象地写出了马蜂窝家园被毁,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。这种气势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,也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尊重。

虽然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,但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。这是因为这只马蜂给“我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它不仅蜇了“我”,而且它的死也与“我”有关。这只马蜂代表了所有被伤害的生命,它的遭遇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尊重每一个生命。

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,作者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,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意识到自己对生命的无视和伤害,因此他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,让马蜂重新回到家园。

文章末尾的“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”是作者的感悟,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。这句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点明中心,收束全文,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。其中“旁人”指的是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,包括动物、植物甚至是大自然本身。这句话让我们明白,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,与它们和睦相处,不做伤害它们的事情。这也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重要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