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走呼号:为正义事业发出呼声,呼唤改变的力量

发布时间:2024-05-27 13:39:27编辑:贡敬来源:

在清代吴趼人的《痛史》第17回中,描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:“一时奔走呼号,哭声遍野,扶老携幼,弃业抛家,都往内地乱窜。”这段文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民众因某种原因而纷纷行动起来,发出呐喊与呼号的画卷。这就是成语“奔走呼号”的出处,它传递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与行动力。

“奔走呼号”这个成语,简拼为“bzhh”,由四个字组成,是近代常用的一个成语。它带有褒义,意味着为了某种正义事业而四处奔走,大声疾呼。从结构上看,这是一个连动式的成语,形容人们为了某个目的而不断行动,发出呼声。

这个成语在近代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。例如,在蔡东藩、许廑父的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四十二回中,描述了勇敢的国民在面临国家危机时,纷纷奔走呼号,力图挽救国家的命运。这正是“奔走呼号”所表达的精神内核。

“奔走呼号”这个成语的英文翻译是:“to go hither and thither to call for; to go around campaigning for a cause; to go around crying for help”。它传达了人们为了某个事业或目标而四处奔走、大声呼吁的意境。

虽然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近义词或反义词,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行动力却是显而易见的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或不公时,勇敢地站出来,发出自己的声音,为正义事业而努力奋斗。

奔走呼号:为正义事业发出呼声,呼唤改变的力量

“奔走呼号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时代的洪流中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奔走呼号的人,为了正义、为了理想、为了更美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