烂醉如泥:深入解析古代成语中的醉态真相

发布时间:2024-05-19 11:09:24编辑:容淑来源:

成语“烂醉如泥”源于南朝宋范晔的《后汉书 儒林传下 周泽》,原文中提到:“一岁三百六十日,三百五十九日斋”。唐代李贤注解时引用了《汉官仪》中的描述:“一日不斋醉如泥。”这个成语以简洁的四字,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烂醉如泥的状态。

这个成语的繁体为“爛醉如泥”,简拼为“LZRN”。在发音上,它读作“làn zuì rú ní”,其常用程度使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成语。虽然这个成语本身没有特定的感情色彩,但其所描述的情境却往往带有一定的幽默或戏谑成分。

在用法上,“烂醉如泥”通常采用补充式的方式,作为谓语使用,专门用来形容一个人大醉的状态。从结构上看,它属于偏正式成语,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,将醉酒后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从历史背景来看,“烂醉如泥”作为一个古代成语,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醉酒状态的观察和描述。而在现代汉语中,它仍然被广泛使用,成为了描述醉酒的经典词汇。

近义词方面,“烂醉如泥”与“酩酊大醉”有着相似的含义,都用来形容一个人喝得大醉的状态。在文学作品中,这个成语也经常被使用。比如清代蒲松龄的《聊斋志异 黄英》中就有提到:“二人纵饮甚欢,相得恨晚,自辰以迄四漏,计各尽百壶。曾烂醉如泥,沉睡座间。”

烂醉如泥:深入解析古代成语中的醉态真相

1、这个成语在英语中也有对应的翻译,如“be drunk as a lord”和“be drunk to the world”。在其他语言中,如德语中它被翻译为“stockbesoffen”,法语中则为“être gris”。

2、这个成语还经常被用作谜语的谜底,如“醉佛”,通过谜语的形式,使得这个成语更加深入人心,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