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恨歌:揭秘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纠葛与王朝兴衰

发布时间:2024-04-17 08:10:05编辑:管骅来源:

关于《长恨歌》的主题,历来众说纷纭,其中主要的解读有三种。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的;有人将其视为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,即所谓的“爱情说”;还有一种双重主题的观点,认为诗的前半部分讽刺唐明皇的荒淫,后半部分则歌颂他们的坚贞爱情。然而,至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。

我个人认为,《长恨歌》的主题思想并非仅具有双重性,而是更为复杂多重。要理解这首诗,首先要抓住诗题“长恨”二字。这里的“恨”,即是遗憾、遗恨,且这种恨意是“长恨绵绵无绝期”的。那么,这恨究竟从何而来呢?

一些专家否认《长恨歌》具有讽谕意义,他们认为这首诗只是同情和歌颂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。然而,从白居易将这首诗编入“感伤诗”而非“讽谕诗”来看,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。白居易自己说过:“又有事物牵于外,情理动于内,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,谓之‘感伤诗’。”可见,“感伤诗”同样可以包含讽谕性内容。

从诗的内容来看,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无疑是一个爱情悲剧。结尾的“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”两句,更是对爱情受命运和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和呼唤。这种恨意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,进入了无极之境。因此,诗人以“长恨”来表现爱情的长存,也即点明了全诗的主题。

尽管有人认为《长恨歌》前半部分批判“垂色”,后半部分歌颂爱情,形成双重主题。但在我看来,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。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,很难想象他会在一篇诗中表现出前后矛盾的主题。实际上,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导致“恨”的原因,而后半部分则是对“长恨”本身的描绘。在诗人心目中,那“恨”是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的恨意。其讽谕意识不仅体现在创作上,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艺术的体现。

长恨歌:揭秘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纠葛与王朝兴衰

从艺术构思来看,白居易意在批判唐玄宗因“重色”而误国的事迹,以此劝谕后来的统治者要引以为戒,避免重蹈覆辙。然而,由于他把李杨二人的爱情描绘得如此纯洁坚贞、生死不渝,使得读者在客观上产生了对他们的同情。至于白居易为何要这样写,是故意为之还是失误之举,那就难以解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