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巷教学设计:深入解读诗意与艺术特色,提升鉴赏能力

发布时间:2024-03-17 09:09:39编辑:秦雅来源:

教材名称:高中语文必修1

出版社:人民教育出版社

课题:《雨巷》

年级:高一

学期:上期

《雨巷》教学方案

一、教学目标

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味与意境。

通过朗读鉴赏,使学生感受全诗音韵美,提高朗读技巧。

背诵全诗,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。

二、教学重点

朗读鉴赏诗歌,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。

三、教学思路

通过朗读感受诗歌意境,梳理诗意鉴赏诗歌,进而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。

四、主要教学方法

感悟法、分析法、讨论法。

五、教学资源

教材《雨巷》、配乐朗诵音频

六、教学过程预设

(一)导入新课

介绍诗歌背景及作者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

(二)初步感知诗意

播放《雨巷》的配乐朗诵,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。

学生自由朗读诗歌,注意语音、语调、停顿等朗读技巧。

雨巷教学设计:深入解读诗意与艺术特色,提升鉴赏能力

(三)深入解读诗意

引导学生阅读文本,感受诗歌意境,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。

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,探讨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与思想。

(四)鉴赏诗歌艺术特色

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,如变幻文法结构、复沓句式、词的重叠运用等。

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,并派代表发言。

老师总结补充,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。

(五)巩固拓展迁移

背诵《雨巷》,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。

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《我用残损的手掌》,引导学生鉴赏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。

七、自我反思
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讨论、鉴赏等多种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《雨巷》的意境与情感,培养了学生的感知体验能力和鉴赏能力。同时,也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然而,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,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,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