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饥似渴的意思:深度解读这个古老成语的背后含义

发布时间:2024-03-01 14:39:25编辑:龙安来源:

成语“如饥似渴”的奥秘与故事

成语“如饥似渴”出自晋代陈寿的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。原文中,曹植向曹丕请罪时使用了这个成语,表达了他对不能亲自面见皇帝的渴望之情。这个成语如今常用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或状语,用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强烈渴望和追求。

成语的繁体写法是“如飢䀀渴”,而简拼为“RJSK”。在发音时,需要注意“似”字不能读作“shì”,而应读作“sì”。此外,成语中的“饥”字也不能写作“讥”,以免产生歧义。

这个成语在情感色彩上属于中性,既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,具体取决于上下文和语境。近义词有“迫不及待”和“手不释卷”,而反义词则有“不慌不忙”和“四平八稳”。

如饥似渴的意思:深度解读这个古老成语的背后含义

从结构上看,“如饥似渴”是一个联合式成语,由两个相似的部分组成,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。这个成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,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。

在用法上,这个成语非常灵活,可以用于各种句子中。例如,郭沫若在他的《革命春秋·学生时代》中就曾写道:“我如饥似渴地把那二十几页的长文,一口气读下去。”这句话中的“如饥似渴”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。

除了中文,这个成语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。在英语中,它被译为“hunger and thirst for”;在日语中,它被译为“むさぼるようである,非常(ひょう)に切実(せつつ)である”;在俄语中,它被译为“как манны неесной жать”。这些译文都试图传达出原成语中的强烈渴望和追求之意。

至于成语背后的故事,则与三国时期的曹植和曹丕有关。曹植是曹操的儿子,原本有机会被立为太子,但却因曹丕的妒恨而多次受到迫害。尽管如此,曹植仍然对皇位充满了渴望和追求,这种心情在他向曹丕请罪的奏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他用“迟奉圣颜,如饥似渴”来形容自己对不能亲自面见皇帝的焦虑和渴望之情。这也使得“如饥似渴”这个成语得以流传至今,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和内涵的文化符号。